分析化肥市场旺季价跌的原因,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是化肥市场供大于求与国内化肥营销主体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方面,受近几年化肥产能持续增加和去年下半年以来需求急剧萎缩影响,国际氮、磷、钾肥总体供大于求,打压国际化肥价格持续走低。由于中国氮肥和磷肥产能分别过剩20%和60%,是全球化肥供大于求最严重的国家,加之受国际化肥市场低迷,以及中国限制化肥出口政策影响,国内过剩的化肥产能难以通过出口消化,加剧了国内化肥供大于求的矛盾,使得化肥价格的上涨缺乏动力和支撑。
另一方面,在经历了去年“过山车”行情后,我国化肥营销格局悄然改变:往年存储化肥的主体是经销商与生产企业,备肥及销售的的主体是经销商。大中型经销商通常会在用肥旺季到来前一两个月甚至更早就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购肥备肥,在减轻生产企业库存压力和流动资金压力的同时,推动化肥价格缓慢攀升;并在用肥季节到来时,借农民集中采购之机,顺势将化肥价格推至年度最高点;随后,经销商与生产厂家联手控制化肥投放量,使得化肥牛市格局得以维持和延续。
但经历去年“过山车”行情的经销商,今年存储化肥与提前备肥的积极性和能力明显不足,90%以上的化肥由生产企业自己存储。虽然少数农民也尝试着提前备肥,但提前量和备肥量都很少,绝大多数农民还是习惯于等到用肥季节到来时,再集中采购化肥。缺少大中型经销商的参与,化肥生产企业的仓储压力、资金压力和经营风险陡然增大,迫使其在用肥淡季时,为了回笼资金,不得不持续降价,甚至不惜赔本销售。而当用肥旺季到来时,虽然农民集中采购会推动化肥价格短时间内突然上涨(如今年3月中下旬的行情),但急于消化库存的化肥企业,根本不敢像往年那样有计划地逐步提高肥价,而是“见好就收”地尽可能多地销售化肥。为了抢夺客户,扩大化肥销量,许多企业甚至采取明涨暗降或明稳暗降的营销策略,使化肥价格中枢不断下移,在传统用肥旺季到来时,出现销量“旺”而价格“淡”的反常现象。
业内人士指出,受中国政府适时延长磷铵、尿素等化肥品种淡季时间,并从7月1日起,大幅提高了化肥铁路运价,以及资源税征收标准可能提高,引发煤炭、天然气价格再度上涨,继而抬高化肥生产成本等因素支撑,经过近期大幅下跌并已经触底的化肥市场,在即将到来的用肥淡季,又可能反其道而行之,呈现销量“淡”而价格“旺”的背离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