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化肥
化肥企业的基本情况
经过多年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化肥生产和消费大国。尽管中国大型化肥集团的产能扩张迅速,生产集中度有所提高,但是化肥企业的平均规模仍然较小。2008年,我国共有化肥企业2300多家,总资产约5200亿元,产品销售收入3000多亿元,产量6013万吨(折纯,下同)。2010年我国共生产化肥6619.8万吨,同比增长2.52%,再创历史新高。目前,我国化肥市场总体情况是供大于求,尿素严重产能过剩。化肥生产企业既要承担煤炭、电力、石油等原料价格大幅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又面临着化肥产品限价销售的挑战。据了解,国内多数化肥生产企业仍在盈亏线上挣扎,甚至出现巨额亏损。不少企业受高成本和高库存影响,纷纷被迫停产、减产或提前检修。归根到底,我国化肥企业发展主要面临着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是缺乏品牌意识。早期,我国肥料一度是卖方市场,人要吃饭,就得种粮食,粮食要高产,就得上肥料,要肥料,好,拿钱来买,至于价格,当然是卖方说了算。随着行业开放及资本的大举进入,肥料业也必将进入买方市场时代。买方市场最明显的标志是品牌时代,消费者只认可对自己有影响的品牌。但是,事实上,中国的肥料业却缺乏相应的品牌建设。产品结构有待改善,缺乏品牌优势。高浓度化肥和低浓度化肥的比例不合适,氮肥基本上没有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国产磷肥市场认知度和价格与进口产品差距越来越小,但是品牌优势仍处于劣势。
二是缺乏新型营销理念,这突出表现在渠道建设上。中国肥料生产企业在销售上一直沿袭供销社专营模式,即使在商务部宣布放开营销领域时依然如此。旧有的渠道建设方式,使肥料企业在行销上出现了“堆大户”现象,越是大户,越受到青睐,以至于肥料生产企业常常受控于一些营销大户,也是造成肥料行业出现三角债最多的领域。
三是化肥流通行业混乱,流通环节不顺畅。目前,复混肥生产和农资企业准入门槛过低,很多小型复混肥厂大量涌现,其普遍存在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低下,经营模式粗放型发展。但由于农资企业的准入门槛低,致使市场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地整合,农资连锁体系发展不健全。一方面,很多农家店的农资经营份额不到20%,另一方面,很多农家店对政策的解读能力不强,随行就市盲目行为比较普遍。
四是化肥利用率低,化肥需求不明,农化服务水平不高。我国氮肥和磷肥的当季利用率普遍偏低,且存在地区间、作物间和养分间的不平衡。农民施肥的盲目性比较大,科学施肥技术的推广亟待加强。在局部市场上,化肥需求的模糊导致供需脱节问题比较严重。农化服务流于形式,没有起到推广农业技术,维护农业生产和肥料市场协调发展的作用。
化肥企业环境-资源-主体(E-R-S)分析
中国化肥产业脱胎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首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内部环境变化。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迅速发展,中央政府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国内能源和粮食价格不断升高;其次,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化肥产业的影响越来越大,自2006年中国的化肥流通领域允许外资企业进入以来,众多国外化肥大企业纷纷抢滩中国,国际价格直接波及中国化肥产业。在新的国内外发展环境中,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全球化的形势之下,中国化肥产业发展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期,中国化肥产业链的整合对于我国的化肥工业乃至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化肥产业链脱胎于传统计划经济,根植于中国特殊的小农经济,发展在中国的经济转型时期,有着自身鲜明的特征。我国化肥产业链是一个包含化肥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使用等各个环节,涉及到政府、企业、经销商、农户、协会和国际市场的各个主体的产业链。
我国化肥产业链经济主体众多,关系复杂,再加上风险承担、信息不对称等产业链经济特性的影响。产业链主体之间的市场势力差别很大。导致我国化肥产业链上任何一个主体整合产业链的实力都很有限,所以,形成了产业链主体之间由于市场势力不同,竞争多过合作。
化肥产业链是一个从能源到农业,范围广泛的产业链条,产业环节复杂,产业主体多,产业范围广。我国化肥产业的突出特征有以下六个方面:
1.化肥产业链始于国家垄断行业,现在依然受到政府干预。首先,其产业前身是由国家控制的;其次,化肥的上游产业包括电力、煤炭等产业依然是国家垄断。
2.化肥产业链始终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中国农业大部分是家庭式小农经济,两三亩地的小本经营不可能有很高收入。很多从业人员在外打工,只留老弱妇幼经营土地,对现代农业付出的成本很难承担得起。
3.化肥产业链效率不高。中国的化肥单位投入量在全球是数一数二的,但粮食的人均产量却不是最高的,大多数化肥利用率低,说明中国提高肥效的潜力很大。再有,中国的分销渠道中间环节很多、价值链很长。相比之下,美国化肥分销行业的价值链很短,更容易赚到钱,这也是中国和美国的明显差距。
4.中国的分销体系不是很完善。虽然有一些公司做得不错,但大多数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遇到真正的、饱和式的竞争,无法真正体验到竞争的残酷性,也就不会形成成熟的模式,打假也好、处罚也好,许多手段没能有效地解决市场混乱的问题。所以说,中国化肥分销领域需要经历一些“痛苦的”整合后,才能形成一定的秩序。
5.经销化肥的主体大多为单一性经营者,跨行业操作的比较少,主营业务主要是化肥,涉及相关行业较少,因此承担风险比较大。如果化肥市场持续两年低迷,很多企业将面临巨大生存压力。而国外大部分分销企业都与其他产业连在一起,以增强抗击风险能力。
6.化肥产业链的季节性波动较大。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农户的兼业性使得化肥消费的季节性也很强,这导致了农业收入的季节性也很强,进而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季节性波动。
化肥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1、化肥产业链整合。面对我国化肥产业能源和资源供应乏力的局面,必须提高能源和资源供应能力。要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的能源策略,注重合理开发与利用国内能源和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能源与资源的综合利用;加快氮肥企业原料结构调整和节能降耗技术的应用步伐;尽快出台鼓励磷矿石进口的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构建大型企业集团;延长企业生产的产业链,注重内涵式扩张;紧密联合上游能源与资源企业与下游流通企业。
2、培育成熟的市场流通体系。理顺流通渠道,同步建设农村农资流通网络。首先,建立开放的化肥市场信息系统,无论在原料供应、生产、销售,还是农民施用环节,保持市场信息的畅通都是理顺流通渠道非常重要的举措,而我国还没有这样一个信息系统。这个信息系统的建立需要整合政府、行业、企业和农民手中的信息与资源,围绕影响化肥供需的核心问题,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服务职能。既要为行业发展策略、企业发展举措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更要为稳定化肥市场价格,保护“三农”的利益的政策决策提供信息平台。其次,完善农村农资流通网络发展规划,并进行科学合理布局。由国家政策性银行对农资连锁企业流动资金、网络建设资金给予支持,也可以实行政府投资建设,搭建农资流通服务的基础性管道和平台,在一些农业大区以及交通比较便利的枢纽地区,由政府扶持建立大型的农资物流配送中心,用于淡储旺供。通过采取招投标等市场化形式,选择有实力的农资流通企业经营管理和组织实施,以有效实现农资商品的安全消费、放心消费和经济消费。
3、加强企业的科研及农化服务水平。化肥产业不仅与工农业生产息息相关,还与资源综合利用以及环境保护等问题密不可分,除了采取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培育成熟市场流通体系的措施之外,还应该从外部环境入手,采取综合的配套措施来实现化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构建肥料科技创新平台,围绕化肥的“资源-生产-销售-施用”产业链条进行系统研究,构建“政府-行业-企业”层层递进的农化服务链。国外以大公司为依托的农化服务体系非常成熟,农化服务覆盖面广、科学理论性强、可操作性强。而目前我国的农化服务体系非常薄弱,主要表现在国家层次的服务体系不健全、多数企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农化服务、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没有和农化服务相结合等方面。
4、制定科学的运营战略。对国内产品结构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渗透并控制。我国是世界上化肥最大的生产国和需求国,从化肥品种结构上看,由于70%的氮肥生产企业采用煤为原料,加上低廉的劳动成本,使得中国的氮肥生产具有成本优势。同时,由于以尿素为代表氮肥工艺成熟、产品同质化程度高。在这类产品上外商没有竞争优势。钾肥方面,由于我国钾肥资源缺乏,国家对国外的产品依存度仍然比较高,在磷复肥方面,由于磷复肥生产工艺复杂,质量差异化程度高,国内磷肥业起步较晚,国产磷肥完全满足国内需求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复合肥生产领域将会是外资投资重点。
进行品牌营销控制市场。目前,国内的化肥市场缺乏有品牌、有实力、营销网络健全、管理规范的龙头企业,使得市场上假冒伪劣产品不断,价格波动大,大多数化肥生产企业还停留在靠天吃饭、靠运气吃饭的状况;而较大的化肥流通企业依然扮演着买进卖出的代理人角色,缺少对自己品牌的营销。从国内化肥资源上看,年产50吨就属大型企业,这就使国内化肥市场品牌众多,各个企业又各自为战,虽然创造了一定的区域品牌,但缺乏全国性的品牌产品。而国外化肥企业年产600万吨、1000万吨很平常,其产品长期在国内市场占统治地位,具有全国性的品牌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外资企业在我国入世5年后允许进入流通领域,将会凭借其先进的营销理念和营销手段,以及强大的品牌优势,逐步渗透并整合流通渠道,进而控制终端消费者。
人才策略。基于国内化肥企业的体制和激励机制,将进行人才争夺。国内较大的化肥企业大多还处在旧管理制度下,对人才的使用和激励机制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差较远。如果缺乏有效的长期激励机制,对于吸引和稳定关键的管理者和经营者来说,都将十分困难。外资企业在这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从许多行业的经验看,人才争夺战将是外资进入化肥行业的第一个战场。
资源策略。利用强大的资本实力,进行兼并重组或投资办厂。一方面,磷矿、钾矿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外商也面临本国资源枯竭的问题,开始纷纷在世界各地寻求新的资源,这几年,外商在我国云南、贵州等省已表现出了很高的投资热情,并收到了很大的成效,投资的成功从某种程度上讲,又增加了投资信心。另一方面,国内化肥企业往往由于计划经济时期指令性业务,形成复杂的三角债,从而使企业背上沉重的不良资产负担,资本流动性低,财务负担大。同时,由于国内金融领域更为封闭,融资渠道单一,资本市场不畅,使得化肥企业资金实力普遍与外资差距较大。这一情况反过来使得化肥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主动应变能力不够,外资进入后,会以兼并、合资、租赁、OEM等多种方式整合部分现有化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