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仍是“小年”
中国证券报:今年中国国内对农药的需求情况怎么样?
孙叔宝:近两三年,国内农药不是特别好。农药跟市场、气候相关,前两年连续“小年”,今年是第三年,大家都觉得不会再差,可气候更加反常。气候反常影响农作物种植,也影响农药使用,尤其是杀虫剂。另外,国外的一些高新品种,业内称“四大金刚”,在国内市场的突破也影响了一些杀虫剂的使用。除草剂也受气候影响,但相对受影响程度更低,市场更加稳定。
中国证券报:出口方面呢?
孙叔宝:从协会统计的情况看,出口量并未减少,刚性需求还存在。不过,价格降了很多,这导致企业利润减少。草甘膦比较典型,在2007年、2008年,价格略高的时候,每吨能到12万元,但最低的时候还不到2万元,现在是2万元多一点。
中国证券报:草甘膦价格剧烈波动的原因是什么?
孙叔宝:这里有一个问题,在产品好卖的时候,很多原来都不在这个行业做的投资商进入这个行业。在产品价格高峰时投资建设的厂,很多停产或者转产。经历过这一波起伏,真正在生产的还是原来那些企业。
出口退税政策需细化
中国证券报:草甘膦产能过剩比较严重,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是否加重了行业的负担?
孙叔宝:这次调整出口退税,我们很早就向有关部门建议。2007年的时候,国家调整了3770种产品的出口退税,包括农药。当时调升了草甘膦等大宗农药原药的出口退税,鼓励原料出口,而对后续能够创造品牌的附加值高的制剂产品却不鼓励。这次把一些农药原药的出口退税调到跟制剂一样的水平,这就形成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
对于草甘膦,更主要的问题是国内竞争。一边亏着卖,一边又反倾销。农药产品退税调升或者调低,其实对国内企业出口的竞争力影响很小。取消出口退税是对的,否则实际上是补贴别人。
现在把草甘膦的出口退税调到零,但是草甘膦的前一步像双甘膦没有调,企业可以转向生产双甘膦。出口退税政策还可以进一步细化,否则,行业得不到政策的好处。
仿制药也有出路
中国证券报:中国农药出口大部分是原药,出口制剂是否有什么困难?
孙叔宝:跨国公司占整个农药市场的百分之七八十,基本被他们所垄断。中国农药制剂只能在国外市场找一些小的经销商、分销商来销售。
跨国公司通过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制定比较高的标准。这个标准又不断地被各国的农药管理部门采纳。在美国登记一个农药产品,至少需要上千万元,在欧洲也是这样,而且逐渐减少产品登记数。在美国市场,完全自主品牌的中国产品还没有,得挂在别人登记的产品名下进行销售。这里面体现了跨国公司的利益。
中国证券报:处于价值链底端,中国农药出路在哪儿?
孙叔宝:中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非专利农药生产国。全球前二十的农药企业有很多药是由中国企业生产的,前者的主要优势在于拥有品牌和销售渠道。中国企业最注重的是制药能力,在销售上还不占优势。中国也具有成长为仿制农药巨头的机会,但是过程很可能比较长。